尽管今年大豆的开秤价格高于往年,但随后却一路高开低走,进入11月份后,更是跌至去年同期价格之下。大豆作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农产品,而且今年豆粕价格屡创新高,按理说大豆行情应该不错,因此,大豆价格的行情走势让种植户百思不得其解。那么,大豆价格为何高开低走?后市又何去何从?本文将做简要分析。
大豆价格为何高开低走?
2022年,在大豆“振兴计划”的刺激下,产量明显增加,而在同期进口大豆供应减少,导致国内豆粕价格上涨至高位,并屡创新高。但就是在具备“天时地利”的情况下,国内大豆价格却高开低走。
从9月下旬以来,随着南北产区大豆集中入市,大豆价格也逐渐呈现出走低的趋势。以黑龙江塔豆为例,已经从9月中旬的3.18元/斤降至11月21日的3.03元/斤,降幅4.71%。大豆价格之所以高开低走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。
一是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“双增”。2022年,是我国大豆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年,也是关键的一年。东北地区粮豆轮作面积增加,黄淮海、西北和西南地区推广大豆带状复合种植,导致2022年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。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,本年度大豆种植面积为885万公顷,较上年度增加174万公顷,增幅达到了24.64%。
在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的同时,大豆产量也是大幅提升,2022/23年度国内大豆总产量1860万吨,较上年度增长20%。产量大幅增加,对国内大豆价格的影响较为明显。
二是大豆品质明显低于往年。今年国产大豆的品质明显低于往年,据统计,东北地区国产大豆中蛋白含量以35%~38%居多,高于39%的货源不到三成。虽然国储库从10月下旬开始展开收购工作,但按照货源品质定价,价格层次明显。相对来说,南方产区河南、安徽等地的大豆,虽然含水量高,但较去年蛋白质含量高、颗粒度饱满,价格则较东北地区要好一些。
三是国产大豆仍然进入饲用压榨领域。从9月下旬开始,国内豆粕价格持续走高,截止11月18日,全国豆粕均价为5392元/吨,采用国产大豆对于压榨企业已经有利可图。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,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,国产大豆进入压榨企业的数量仍然很少,预计不足100万吨,而今年国产大豆的产量增加超过350万吨,因此,压榨企业的需求拉动力很小。
饲用压榨企业之所以不采用国产大豆,主要原因是国产大豆性价比不及进口大豆,尤其是蛋白质含量和含油率,均比进口大豆低了2个百分点左右,同时,使用低质量国产大豆也面临着无法生产46%高蛋白质豆粕。另外,近些年采用进口大豆,豆油厂一般都采取套期保值的方式比较成熟,重新使用国产大豆,存在不小的阻力。
四是进口大豆只是延迟到货。虽然前期采购进口大豆较少叠加延迟到货,导致国内大豆需求出现阶段性短缺,但后续并不是没有货源,其实在9月份,我国已经采购了较多的阿根廷大豆,这些大豆后期将会陆续到港。
在“量增需弱”的格局之下,国产大豆价格呈现出了高开低走的行情。#大豆价格高开低走#
大豆后市何去何从?
近期,受物流因素及消费疲软影响,虽然余货比例和去年相当,但由于今年产量增加,故余货数量要高于去年同期。虽然当前阶段性集中上量压力已经结束,但供应压力仍呈现出后移态势。尤其是南方地区,受种植成本及物流运输因素影响,当前供应只是阶段性减少,后期货源仍有集中释放的可能。
从进口来看,10月份进口大豆为413万吨,较去年同期减少19.18%,是自2014年以来的同期新低,但到货数量减少并不是没有采购,而是延迟到货。随着后续发运正常,进口大豆也有集中到港的风险,预计11月、12月到港量将会大幅增加。
从需求来看,我国大豆的主要需求是饲用,占据了86%的份额,而且在近五年中需求变化不大。在今年豆粕价格高企的情况下,国产大豆进入饲用领域尚属偶然事件,更别说在豆粕价格较低时。因此,增产大豆的关键是在加工端而非种植端。
综上所述,目前大豆市场供应存在供应后移风险,大豆价格仍有走弱风险,建议种植户择机出售以避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