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一轮分化又来了?纯碱猛涨、玻璃崩跌:
众所周知,纯碱是玻璃最主要的原材料。通常情况下,1吨玻璃需要0.2吨的纯碱,而在玻璃成本中该材料的占比约20%-30%。由于两者关系紧密,市场也一度兴起了双品种对锁套利的玩法。
两者同向而行的格局在近期再度出现了转变。日内,产业链出现了纯碱小涨、玻璃崩跌的情形。而从日线格局来看,近期纯碱的连阳和玻璃的连阴更是形成了强烈对比。
抓住行情,立即前往期货通APP布局交易>>
那么问题来了,是什么导致了品种的分化?后市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?
生产线特性:玻璃点火后产量无法调整
事实上,产业链的特性差异是导致本轮玻璃、纯碱分化的直接原因。
玻璃的特色在于生产线难以停车。通常情况下,玻璃生产线点火之后,使用周期大多为5―8年,有的甚至长达10年,在生产过程中无检修性停产,只能热修,一旦停产,玻璃生产线几近报废,而玻璃每条生产线冷修或重建费用达到数千万元至数亿元。
这一特性注定,它很难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产量调整。
在去年,房地产开工大热,玻璃供不应求的背景下,生产线无法增量;而如今,地产低迷市场需求急剧下滑,生产线亦是只能捏着鼻子累库生产,无法减量。
尽管“第二支箭”和楼市“金融十六条”出台后,市场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信心有了明显的恢复,悲观预期部分修正。但从短期来看,玻璃因为库存持续高企且开发商并没有“急于囤货”的心态,短期走势自是难言乐观。
纯碱库存周期特性:潮湿天气背景下不易保存
除了玻璃生产线问题外,纯碱原本也有不稳定的物理特性难以保存的考量。
众所周知,纯碱极易吸潮,结块,发黄变质,并能从潮湿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而成碳酸氢钠。所以如果不是在能调控干湿度的专库里,是不适合长期存放的。在天气相对潮湿的时候,为了减少贮藏成本,纯碱生产企业的库存周期通常只会维持1周甚至更短。纯碱中的重碱更是大多采用直销的方式直接运输至玻璃企业,即便是经销商也大多为中介型销售,社会库存量较低。
但秋冬季节的干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难题,再加上此前玻璃企业与碱厂因价格博弈等原因,前者原料库存一直不高。眼看地产复苏在即,碱厂重获订单支撑后挺价心态非常坚决,行情的分化也算是情理之中。